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天眼问医】人工耳蜗点亮无声世界
打印 关闭 【字号:

近日,贵州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省医”)耳鼻喉科手术室外,随着工作人员弹起响指,一声清脆的“啪”声炸开。四岁的林林(化名)转过身来看着阿姨,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作为省医首批医保报销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成功开机,林林的听声效果良好,这让他的外婆激动不已:“如今通过集采政策支持、医保报销落地,孩子终于可以听到声音了。”

工作人员进行开机测试

今年初,国家将人工耳蜗纳入集采,这一举措使得人工耳蜗费用大幅下降,从原本的20万-30万元降至5万元左右。7月1日,贵州省紧跟国家步伐,将人工耳蜗正式纳入医保,患者家庭负担再降低54%~76%。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广大听障人群提供了可及的治疗机会,真正实现了“高端医疗技术,普惠百姓健康”的目标。

在惠民政策的推动下,人工耳蜗经集采与医保报销后,患者自付部分将降至万元以内,听障儿童家庭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听见”不再遥不可及。

人工耳蜗佩戴

省医作为国家人工耳蜗项目定点手术医院,迅速响应政策,积极推进医保政策落地。医院积极协调医保部门落实报销细则,为首批4名患者完成了享受医保报销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不仅彰显了国家医疗惠民政策造福于民,也标志着贵州省听力障碍患者正式迈入“人工耳蜗普惠时代”,为全省更多重度耳聋患者奏响“听见世界”的美好乐章。

易烛光医师正为患者进行检查

9月底,另一位饱受双耳极重度耳聋困扰的成人患者胡大力(化名),也在省医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省医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易烛光表示,看到孩子和家属因即将听到声音而露出笑容,感到由衷地高兴。人工耳蜗纳入医保后很大程度减轻了患者家庭经济负担。

在省医的手术台上,易烛光在显微镜下精准把人工耳蜗电极植入患者耳蜗。这一不足20毫米的电子装置,承载着中国听力医学三十年的突破历程。

20世纪80年代,多通道人工耳蜗问世,为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曙光。1995年,国内首例多通道人工耳蜗手术成功。然而,那时人工耳蜗价格高昂,单侧植入费用高达20万-30万元,让无数家庭望而却步,听障儿童的康复之路异常艰难。

据了解,省医耳鼻喉科作为贵州省耳科疾病诊疗核心单位,始终站在听力重建技术的前沿阵地。医院积极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依托先进技术和政策支持,竭诚为患者健康护航。从技术突破到普惠大众,从单人奋战到团队接力,贵州省人民医院在人工耳蜗领域不断前行。

“以前,我们为了给孩子治病四处奔波,高昂的费用让我们几乎绝望。现在有了医保报销和集采政策,孩子终于有机会听到声音,重新融入这个有声的世界,我们全家都看到了希望。”采访时,一位听障儿童的家长告诉记者,同时也对这一惠民举措给予了高度评价。

省医耳鼻喉科主任叶惠平介绍,下一步,医院耳鼻喉科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听力医学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前沿技术和理念,不断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同时,加大对康复训练的研究和投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回归有声世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